山西王家大院的来历?山西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、历300余年修建而成。灵石静升王氏家族,源出太原,元仁宗皇庆年间(1312年—1313年),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,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,由农及商,由商到官,家业渐大,家资渐厚,声名渐高,在此前提下,其后大兴土木,营造宅第。那么,山西王家大院的来历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有关 山海关王家大院的 历史来历
王家大院乃清咸丰年间兴建,主人曾是山西盐商。相传,一代佳人陈圆圆曾在山海关王家大院原址小住。
王家大院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家,王家兴起于咸丰年间,曾富甲一方,号称山海关:“南半城”。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,曾与陈圆圆在此小住。据史料记载, 李自成兵临京城时,吴三桂在驰援的路上,明朝就已灭亡, 原本他是想向李自城投降的,但当他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 占有后,就怒向满清投降,引清兵入关。所以就有了吴伟业 的“恸哭六军尽缟素,冲冠一怒为红颜”句。 自古英雄多气短 为拥美人丢江山 床弟演绎天下事 不知谁敢惹红颜王家大院的主人是谁?
灵石静升王氏家族,源出太原,元仁宗皇庆年间(1312年—1313年),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,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,由农及商,由商到官,家业渐大,家资渐厚,声名渐高,在此前提下,其后大兴土木,营造宅第,自是常事。
扩展资料
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。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、介休绵山4公里。
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,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艺术典范,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、历300余年修建而成,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,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。
山西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、历300余年修建而成。
灵石静升王氏家族,源出太原,元仁宗皇庆年间(1312年—1313年),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,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,由农及商,由商到官,家业渐大,家资渐厚,声名渐高,在此前提下,其后大兴土木,营造宅第。
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,之后,由西向东,从低到高,逐渐扩展,修建了“三巷四堡五祠堂”等庞大的建筑群,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。
扩展资料
山西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:
山西王家大院有高家崖、红门堡、孝义祠堂三组建筑群,先后建于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年间,共有大小院落123座,房星1118间,建筑面积 45000平方米,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。
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物为三进式四合院,周边院墙紧围,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,又独立成章,多种多样的门户,给人以院内有院,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。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,隐一个“王”字在内,又附会着龙的造型。
王家大院是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式建筑,外观,顺物应势;其内窑洞瓦房,巧妙连缀。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,随形而变,层楼叠院,错落有致,气势宏伟,功能齐备,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期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建筑风格。
晋中是一座古城。这里的风土人情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积淀和沉淀。走在这里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筑景观和很多古村落。感受时间变化的魅力。让我们走进晋中,感受当地古老的文化。
晋中
晋中因地处山西中部,东临太行,西临汾河而得名。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,是山西连接华北、西北、中原诸省的重要通道。晋中风景优美,文物古迹众多。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5538处,其中国家级保护文物65处,居山西省首位,国家级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4处。
晋中有乔家大院、王家大院为代表的四合院文化,有票号、镖局为核心元素的晋商精神;拥有以左权花腔、平遥推光、漆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绵山、乌金山为代表的秀美风光。优越的地理位置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。
晋中古建筑景点
1、双林寺与镇国寺
平遥周边有两座寺庙,双林寺和振国寺,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。
其中,双林寺有彩色泥塑2000余件,集中体现了我国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高超的彩塑技艺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“真正的、独一无二的瑰宝”。
振国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,拥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——万佛殿。与其他木结构不同,万佛殿的建筑不用一颗钉子。木结构结合严格的力学原理,使其屹立千年而不倒。
山西旅游景点主要分为四类:佛教文化类、晋商文化类、寻根祭祖类、山水类。
1、佛教文化类主要包括:五台山、云冈石窟、悬空寺。
五台山: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,北部切割深峻,五峰耸立,峰顶平坦如台,故称五台︰东台望海峰、西台挂月峰、南台锦绣峰、北台叶斗峰、中台翠岩峰。五峰之外称台外,五峰之内称台内,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。五台周长约250公里,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。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,北台顶海拔3061.1米[2],有“华北屋脊”之称。山中气候寒冷,台顶终年有冰,盛夏天气凉爽,故又称清凉山,为避暑胜地。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,由草甸、草原、灌丛构成,是优良的夏季牧场。
云冈石窟: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。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2007年5月8日,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,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。
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,雕像大至十几米,小至几公分,巨石横亘,石雕林立,蔚为大观。他们有的正襟危坐,栩栩如生,有的载歌载舞,神采飞扬,或击鼓或敲钟,或手捧短笛,或怀抱琵琶,悠然自得,笑迎游人。
大院产生的历史条件
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山西大院出现的社会基础,商人实力增强是山西大院产生的前提条件。明朝初期,朱元津出于扫清残余势力和巩固朱明封建王朝的目的,多次出兵塞北。为了解决驻边军队饷需,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起,在辽东、宣府、大同、延绥等九个军事重镇实行“开中”,商人以力役和实物向国家换取盐引专卖权,控制盐铁资源的国家政权则视边防军情缓急,定期或不定期召商输粮。这一政策对相邻九边的省份特别有利,山西、陕西商帮就在“开中”实施之后,以临近边镇的地利优势,捷足先登,成为国家第一批有合法身份的官商。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,经济服务于政治的体制为商人与政权的沟通搭起了桥梁。明中叶正德、嘉靖年间的一系列政策,对商人的发展十分有利。前期参与国家重大经济活动如盐商一类的商人。通过交结官府的活动,为其子弟争得以郡县学籍参加科考的权利。万历年间政府明令允许商家子弟参加科考,打破商人子弟不得为官的传统习惯,商家子弟从此堂而皇之明正言顺地步人仕途。
清代捐纳制度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提供了最佳选择。康熙十三年(公元1674年),清朝中央决定大规模削藩,为了弥补军饷不足,颁布捐纳政令,文职捐官始于此时。康熙本拟暂开捐例,以解燃眉之急,然而兵事之后,又有西安、永定河工以及青海兵事,捐例一开再开,文职可捐至郎中(正五品)、道员(正四品),武职可捐至把总(正七品)、千总(正六品)直至参将(正三品)。
以上就是山西王家大院的来历的全部内容,有关 山海关王家大院的 历史来历 王家大院乃清咸丰年间兴建,主人曾是山西盐商。相传,一代佳人陈圆圆曾在山海关王家大院原址小住。王家大院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家,王家兴起于咸丰年间,曾富甲一方,号称山海关:“南半城”。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,曾与陈圆圆在此小住。据史料记载, 李自成兵临京城时。